您现在的位置是:

风湿痛药酒含有什么成分的-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综合资讯 10-09 10:48:47 0

风湿痛药酒含有什么成分的?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风湿痛药酒含有什么成分的?分别发挥什么作用?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风湿痛药酒含有什么成分的?分别发挥什么作用?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文章目录列表:

风湿痛药酒含有什么成分的?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2.?《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那么, 风湿痛药酒的主要成分为:川芎、石南藤、牡丹皮、山药、厚朴、麻黄、苍术、枳壳、桂枝、蚕砂、黄精、苦杏仁、陈皮、厚朴、泽泻、白术等。它们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川穹:主要作用是行气祛风活血,功效是祛风止痛、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安抚神经、正头风头痛、症瘕腹痛、头痛安抚神经。 石南藤:主要作用是祛风湿、强腰膝、止痛、止咳、祛风通络、补肾壮阳。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肾虚腰痛、腰膝无力、扭挫伤、痛经、风寒感冒、咳嗽气喘。 牡丹皮:主要作用是清热、凉血、利水、去湿。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主要用于跌扑伤痛、风湿热痹、痈肿疮毒、温热病热入血分、热病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 山药:主要作用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主要用于脾虚食少、虚热消渴、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尿 、带下。 厚朴:主要作用是驱风镇痛、燥湿除满、行气消积、降逆平喘。主要用于风湿疼痛、湿阻中焦、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此外,麻黄、黄精有镇痛抗炎作用;苍术、陈皮、枳壳偏向行气;而泽泻、白术、蚕砂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桂枝则温经通络,活血祛寒。 如若您欲购买风湿痛药酒,可选择康爱多药店。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厚朴作为一种在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中草药才,它之于我们人体有诸多的作用以及功效,那么厚朴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将带大家来仔细了解一下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厚朴的作用与功效

首先要知道厚朴是什么。厚朴是属于中草药材的一种,又名厚皮赤朴劣谱,起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厚朴,凹叶厚朴或者树皮或者根皮。厚皮属于芳香化湿药,其作用有很多。 可用于降气平喘,如跟杏仁,干姜,五味子以及麻黄半夏一起吃则效果更佳,能缓解咳嗽不止跟痰多卡喉等症状。第二可以用于行气化湿,对于长期咽喉干燥以及食欲感冒症状,都有比较明显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患上感冒后,还生活在湿气非常重的地方的人,如果不及时治疗就。多痰的症状,如果将厚朴搭配藿香等药材一起煎服,则可有效的治疗此症状,第三点治疗便秘,胃胀以及腹胀气,因其具有下气宽中的功效,能化解堆积在体内的火突,疏通我们的肠胃,减少大便时期的通疼痛感。意思可以抑制皮肤的肿瘤,厚朴中含有厚朴粉是属于一种肝醇提取物,能抑制人体内的癌细胞在初期的扩散以及增殖防治癌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恶性肿瘤。

那么关于厚朴的作用与功效就为大家解答到这里。

03-08麻黄药对整理(二)配伍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湿行气,平喘,临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证、胃肠气滞证及肺气壅逆喘咳证,用量为3~9克。

在《伤寒论》中,厚朴入6方次;《金匮要略》中,入11方次;整部《伤寒杂病论》中,有厚朴组方的方剂合计12方,而其用量又有半斤(八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一尺之别。可见,厚朴用量不同,其功效亦异。兹简述如下。

八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整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量用半斤(八两)的方剂包括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大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七物汤4方。

《伤寒论》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生姜半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脾虚腹胀的 方。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讲《伤寒论》时,举了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的案例,其存在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厚朴货源紧张,二是老药工对年青医生不信任,后请本院老中医任应秋治疗,调整厚朴用量后,便取得佳效。任应秋先生说: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须当分。半夏半斤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由此看出,药物用量在组方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关健。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反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从原文看,使用大承气汤的主证为脉迟,汗出不恶寒,身重,短气,腹满,气喘,潮热,手足濈然汗出等。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第8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厚朴七物汤由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七味药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厚朴三物汤出自同篇第10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由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组成,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以上4方,都用厚朴八两,重用厚朴除腹满胀痛,但因病机不同,配伍药物不同。其中,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为脾虚腹胀;大承汤病机为阳明腑实,以脉迟,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潮热,大便秘为主症;厚朴七物汤是太阳阳明合病,用桂枝汤去芍药解表,厚朴、大黄、枳实理气通便,消满;厚朴三物汤则以腹满、腹痛为主症,用厚朴、枳实理气助大黄通便泻实。可见,仲景用大量厚朴主要是消腹满,其药理作用主要在中焦腹部。

一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在《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量一尺的方剂有麻子仁丸和厚朴大黄汤2方。

《伤寒论》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为脾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本方侧重通便,从组方中其它药物用量来看,一尺厚朴,不会少于芍药、枳实、大黄的用量,当在半斤和四两之间。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17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厚朴大黄汤方: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从用量来看,本方厚朴、大黄、枳实都大于小承气汤中的药量,故本方证除「支饮胸满」外,当有大便秘之症,重剂厚朴消满,与大黄、枳实合用,并有泻下作用。因此,汉代一尺厚朴之量,应不大于八两,才能体现方中的治疗作用,但 不会少于小承气汤的厚朴量。

二至五两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中,厚朴用二两、三两、四两及五两的共有6个方剂。其中,厚朴用二两的分别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小承气汤;用三两的是半夏厚朴汤;用四两的是栀子厚朴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用五两的是厚朴麻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论》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从原文来看,厚朴用二两,主要作用是降肺气助杏仁平喘。

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组成。《伤寒论》第208条:「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第18条:「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可见,小承气汤重在通便,厚朴用二两,与枳实配伍,降气助大黄通便。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并治第二十二》第5条:「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组方为: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可见,厚朴用三两作用是降气化痰。

栀子厚朴汤出自《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用四两厚朴伍枳实除胀满,并用栀子除烦。《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用四两厚朴治胸中气结之胀满。可见,仲景用4两厚朴主要作用于胸部上焦以消胀除满。

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第10条:「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组方为: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鸡子大,杏仁半斤,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此症以咳嗽喘逆明显,风寒水饮兼肺胃热,当是哮喘重症。另据《千金方》卷十有「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等句,可知用五两厚朴主要作用是除胸满化痰降气。

牢记方剂药物间比例

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古人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在辨证、选方正确的前提下,制约疗效的最主要因素便是药量。对中药剂量的把控能力,是衡量一位医生临床水平的重要尺度。

中医治病,有辨证、选方、用药等多个环节,辨证准确,选方正确,若药物用量比例错误,同样影响药效,所以,更应遵从各方药物配伍的比例关系,方能效如桴鼓。

从《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厚朴主要作用于上中二焦,主要用于脾胃气滞证和肺气壅逆喘、咳证,并以降浊气为主。特别是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三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由于药物用量不同,故所治的病证亦异宜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法、方剂、用药配伍规律的同时,更应将方剂药物间比例用量牢记于心,溯本求源,原汁原味继承先哲之经验,才能在临床中才能运用自如,提高疗效。

此外,关于汉代用药度、量、衡, 部门已研究证实,有提出汉代一两为今15.625克者,有提出为13.8克者,两者相差不大,但在临床中很少这样用。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杂病论》中含麻黄的方剂 32 首,占全部方剂的比例为12.40%。其中可进行剂量转换的为30 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剩余水量无相关性,这与麻黄单次用量由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黄的剂量计算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

同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以上各因素均无相关性。

因此,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思想。

此外,从六经分布来看其在阳证、阴证、阴阳合证中均有使用,与《伤寒来苏集》认为“太阳有麻黄症,阳明亦有麻黄症,则麻黄汤不独为太阳设也,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是仲景大法”的认识相符。因此,麻黄配伍特点及其量效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麻黄与杏仁配伍

麻黄为主药以麻黄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3两,杏仁为70个(1.65 两)。非主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2两,杏仁为40个(0.94 两)。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剩余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黄与杏仁配伍时无量效关系。一方面当表邪 或里邪并不严重时麻黄需要在组方中居于最大剂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当配伍药物的药量大于麻黄时,并不影响其发汗解表的作用。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 味药,每日2次,如麻黄为主药,则其服药剂量为 10.29 g(≈10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 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

麻黄为主药的为麻黄升麻汤,其中麻黄2.5两、芍药0.25 两、桂枝0.25两,治疗“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

非主药以葛根汤为代表,其中麻黄3两、芍药2两、桂枝2两,方中更加葛根 4 两,区别于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时则需用麻黄以发汗解表。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药味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时,其主要作用仍为发汗解表。若表无外邪,可以通过调整配伍和用量发挥其“散”的作用而作为主药使用,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荣卫之外邪。破症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均 其“散”的功效。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 2.96g(≈3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附子配伍

麻黄为主药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其中麻黄 2 两、附子1 枚(0.76 两)。

非主药时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代表,其中麻黄2两、附子1枚(0.76 两)。

胡希恕教授认为六经八纲体系中的太阳证和少阴证分别为表证的阳证和阴证,故在甘草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出现阴证则需加用附子。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各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麻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亦为发汗解表,加大麻黄的用量组成麻黄附子汤则发汗力强,若寒证明显则增细辛之热、去甘草之缓,组成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发汗。

虽然临床应用时,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 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5.24g(≈15g)明显大于其为非主药的服药剂量4.51g(≈5g),此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味数为7个所致,因此在应用此方剂时应仍按照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使用方法进行辨证应用,不能减少其用量。

麻黄与石膏配伍

麻黄均为非主药,以越婢汤为代表,方中麻黄6两、石膏8两,此二药均是《伤寒杂病论》中最大用量方。说明麻黄与石膏配伍时用法较为单一,主要用于表有邪而里有热,且程度均较重,其中麻黄的作用为发汗解表。

此外,麻黄与石膏配伍时应作为非主药使用,二者使用的最佳比例为 3∶4。

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麻黄服药剂量为27.60g(≈28g)。

麻黄与半夏配伍

从半夏麻黄丸二者等量来看,麻黄在此方中为主药,在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则均为非主药,其中麻黄均为4两(55.2g),半夏均为0.5升(合64g)。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认为此方证见于表实见心下悸者,用于“心下悸,由于水饮停滞引起,应或见浮肿、表实无汗等症”,说明麻黄具有散水气的作用。

而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均治“咳”,麻黄的作用仍为“发汗解表”。

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则麻黄服药剂量为6.13 g(≈6g)。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仅用于表证,主要功效在于发汗解表,仅麻黄升麻汤、半夏麻黄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

而且 麻黄无明显寒热属性 ,出现合并证时则通过配伍其他药物达到治疗复杂临床症状的目的。

量效关系研究发现, 麻黄与其他药物配伍呈非剂量相关 ,作为复方应用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进行配伍合用。

另外, 麻黄不与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大黄、芒硝合用,可见发汗时禁与“和法”或“下法”同时使用。 因此,严格遵守麻黄的药物配伍规律,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灵活掌握其使用方法。

1 外感发热

仲景用麻黄治疗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用量多根据表邪郁闭程度的轻重来增减,多与桂枝配伍。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

《伤寒论》35条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表寒外束,卫郁营滞之证,“无汗”为汗不得出,说明寒邪郁闭肌表较重。仲景治以 麻黄汤 ,用麻黄三两开腠发汗,解卫气之郁闭,配伍桂枝二两透营达卫,温通经脉,二者相伍,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郁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为表郁轻证。仲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 1/3,麻黄减至一两,桂枝一两十六铢,小发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黄一汤 证属已用汗法之后,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轻,故麻黄仅用十六铢合桂枝一两十七铢轻微发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寒邪闭表,郁而化热之发热,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越婢汤 等。 大青龙汤 证为外感寒邪郁闭肌腠较甚,卫阳郁滞化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仲景用麻黄开泄卫气,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热,因石膏阻碍麻黄的发汗作用,故重用麻黄六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条文言“寒少”为恶寒轻微,说明外邪已衰,“发热”则是阳郁化热未解,此处表邪郁热皆轻,故用小量麻黄十八铢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铢微清郁热。

另外,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少阴阳虚外感之发热,其用量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导致发热,故以小量麻黄二两解表散寒,以防过汗耗损阳气,配伍炮附子温经扶阳,助麻黄祛邪外出。

2 咳喘

仲景常用麻黄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其用量多为三至四两,常配伍细辛、半夏、干姜,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表寒里饮日久,饮郁化热则配伍石膏,方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 主之。”此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故以麻黄三两发散风寒,宣肺平喘,配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痰涤饮。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与小青龙汤证相比,病程更长,里饮郁久化热,热壅气逆而出现“烦躁而喘”,故再伍石膏以清里热。

仲景用麻黄亦治疗外邪束表,里热壅肺之咳喘,其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汗出而喘”。外寒郁肺、邪热上壅,则“喘”;里热蒸津外出,则“汗出”。方中麻黄用四两,解表散邪,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而畅表,二者温寒相制,使麻黄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3 身黄

仲景亦用麻黄治疗身黄,其多以小量取微汗,或配伍赤小豆,或单用麻黄,方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等。对于伤寒表实无汗,湿热蕴郁于内而发身黄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本经疏证》言:“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方中赤小豆清利湿热,使湿热从下而出,麻黄用二两走表祛湿,使湿邪从皮肤外泄, 与赤小豆分消湿热 。

《千金》 麻黄醇酒汤 用治伤寒表实无汗,风寒湿滞于肌表成黄之证,单用麻黄三两发汗,并用清酒助之,行阳开腠,使黄从表解。

4 浮肿

仲景用麻黄治疗浮肿,其用量较大,多配伍白术、石膏、附子,方如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5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 主之。”本条为皮水挟热之浮肿。肺失宣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下输膀胱,故脉沉、小便不利,水湿既不能上行,亦不可外达,郁滞化热,泛溢肌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方中重用麻黄六两发越水气、通调水道,伍白术健脾除湿,使湿从下走,二者合用可内利外散一身表里之水,体现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旨。再配伍石膏,与麻黄合用可透表里郁闭之热。

对于风水挟热之浮肿,仲景用麻黄六两开鬼门,伍石膏清郁热,如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大青龙汤 治“病溢饮者”。

对于素体阳虚,复感风邪之浮肿,则治以 麻黄附子汤 ,方中麻黄减为三两伍炮附子温经助阳、发汗散水。

5 肢节疼痛

仲景用麻黄治疗肢节疼痛,多取小量,常配伍乌头、附子、黄芪、薏苡仁、白术,代表方如 乌头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千金》 三黄汤 、 麻杏苡甘汤 、 麻黄加术汤 等。

仲景用 乌头汤 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以方测证,其病机当为风寒湿邪流注关节,痹阻经络,症以关节疼痛,遇寒加剧,屈伸不利为主,故以麻黄三两祛风发汗,通阳宣痹,祛逐寒湿,配伍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则用治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伤阴之关节肿痛,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方中用麻黄二两伍附子开泄行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知母养阴清热。

《千金》三黄汤 则用于素体表虚,风湿困表,化热内郁之证,症见“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以麻黄五分配伍细辛、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伍黄芪益气固表以息风祛湿,佐黄芩以清热除烦。

仲景治疗寒湿痹阻之“身烦疼”,方用 麻黄加术汤 ,以麻黄三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配伍白术,使湿亦从小便而去,且防止麻黄过汗。 麻杏苡甘汤 之表证较前者轻,治疗风寒湿邪凝滞经络,从阳化热之“一身尽疼”,方中用麻黄半两解表祛湿,配伍薏苡仁清热除痹。

6 其他

此外,仲景还用麻黄配伍升麻、干姜、黄芩发越阳郁、清上温下治疗上热下寒之喉痹,如 麻黄升麻汤 ;用麻黄配伍半夏通阳蠲饮治疗饮盛阳郁之心悸,如 半夏麻黄丸 ;用麻黄配伍人参、当归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两虚兼风中腠理、痹阻营卫之风痱,如 《古今录验》续命汤 ;用麻黄配伍牡蛎发越阳气、软坚消结治疗牝疟,如 牡蛎汤 ;用麻黄配伍桂枝、附子、生姜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治疗寒饮乘阳虚积结气分之臌胀,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历来有多数医家言麻黄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畏其峻烈之性,特别是温病学家惧之不用,致使此味良药束之高阁。章次公亦曾提到“近世畏麻黄不啻猛虎”。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方剂的条文,发现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且其根据不同的病机,灵活地选择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为我们临床更好地使用麻黄提供了指导。

“方证相应”理论源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第 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阐明的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将方剂与证候的这种特殊性的对应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证相应”理论。该理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治是证”为原则,以“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为特征,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逐渐成为历代医家临床施治的用药准则。

1 麻黄配桂枝

麻黄味苦辛,性温,宣肺平喘,能开闭郁之肺气,祛在表之风寒,为伤寒发表 药 。麻黄配伍桂枝含义有二:一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正如《本草正义》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桂枝不仅可以助麻黄解表,增强发汗之力,亦可扶金止咳 ;二是温经止痛,可畅行营阴,缓解疼痛之症。

由表 1 得出,《伤寒论》中麻桂是仲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经比较发现:1)麻桂辛温发汗的常用比例为3:2,可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以开泄太阳表邪;2)若恶寒发热重,急需发汗,如大青龙汤证,则加重麻黄用量至六两,意在麻桂相须,发汗解表开郁闭;3)若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则麻黄用量较少,以减轻发汗解热之力,配伍桂枝构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4)若是用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痰饮,理应温之,故以麻桂发散风寒,并加重桂枝的用量至与麻黄等量,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化寒饮,表里兼治。

2 麻黄配升麻

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比较特殊的方剂——麻黄升麻汤。本方是《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剂,并且药物剂量也很小,以麻黄和升麻为君药。其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古代用升麻就像当今用犀角,它有解热去温毒的作用,善于宣透 。配以散寒解表之麻黄,一可升胃中津液,引甘温之药上行入颃嗓,抵咽喉从而达到实卫固表,宣散肺热之功;二可升散阳明清阳,下至厥阴,培其元气。此般配伍在寒热错杂的一个环境中寒热并用,偏于宣发升散邪气,发越阳郁。配合全方发挥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候。

3 麻黄配石膏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于清热泻火,解肌退热,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与麻黄配伍后,主要作用于肺经,二者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热除烦的作用。根据《伤寒论》,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应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石膏用量最多的麻杏石甘汤,见表 2。该方石膏用量达到半斤,是麻黄的 2 倍。此方中麻黄与石膏两味药联合,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亦可以不助热,并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黄不会过分凉遏气机,共同起到清宣肺热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喘之主证。大青龙汤中太阳中风证伴见烦躁,卫气郁而发热、烦躁,说明肌腠有热,故需配伍适量石膏以清热散表,可以治疗风寒表实证。表 2 中其余二方均是由于表郁里热过重而成疾,治疗上应以发汗解表为重,兼清里热。故应用石膏配伍麻黄解表开郁兼清阳郁之热,体现了仲景主次分明、标本兼治的思想。

4 麻黄配附子、细辛类

《伤寒论》中麻黄与附子相配伍的方剂 治疗少阴伤寒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从表3得知,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是3:2,麻黄得附子可散表寒,温补下元之阳,附子配伍麻黄可温固下焦元阳,又可启少阴阳气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 。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内扶少阴之命火,外散太阳之风寒,从而达到驱邪不伤正,阳复而寒不留之功。

细辛辛散能力强,为辛热之品,配伍麻黄能够走而不守,增强发汗之力。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与附子配伍散少阴里寒,又可助麻黄散表寒,表里兼顾,攻守兼施;小青龙汤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细辛可帮助麻桂散寒并温散水饮。

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机为少阴病,病程时间长,阳虚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温阳,稍配麻黄以助发汗。

5 麻黄配杏仁

杏仁味苦降泄,为治疗咳喘之要药。清·周岩有言:“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得杏仁,宣肺气之中有降,不致肺气宣发太过,杏仁得麻黄,降肺气之中有升,不致肺气肃降太过,是仲景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一对经典组合。经研究发现,仲景应用麻黄配伍杏仁的方剂中,杏仁用量最多的当属麻黄汤,用至70个,相当于今天的23g,两者一宣一降,恰似肺性。其次是麻杏石甘汤,见表 4。方中麻黄与杏仁相须为用,既能宣肺散邪,又能降肺平喘,加上石膏共同达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目的。大青龙汤中,因主证见“不汗出而烦躁”,重点在发汗,故麻黄用量加倍,少辅以杏仁发汗解表。其余二方则以少量杏仁配伍麻黄,微微发汗治疗在表之微邪。

6 麻黄配白芍

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养血柔肝而止痛,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见表5。在麻桂配伍的方剂中,除了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外,还有两点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酸收之性,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和阴血;二是根据陈永财等的研究发现白芍和麻桂配伍可以使得芍药的有效成分 — 芍药苷从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芍药苷在体内持久的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的作用,所以白芍在麻黄类方中是个佐制药。在用量方面,仲景应用白芍与同方麻黄的用量相近,一般用一两至三两。若因内有里寒出现疼痛症状则需要加重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

7 麻黄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诸多作用,素有“药中国老”之称,调节着每一首方剂中的诸多药物,为仲景常用配伍,见表 6。在《伤寒论》中麻黄配伍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缓解药性,补脾扶正。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中以甘草为使药,既可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又可补中助汗源,使正气复而邪自去;麻杏石膏汤中甘草和中益气,调和寒热,避免其寒凉伤胃;小青龙汤中麻草配伍不仅具有祛痰止咳之功,还可以预防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二是发汗解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甘草不仅可助麻黄少许发汗解表之力,还可配伍附子以温阳;三是缓急止痛。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中,甘草同白芍一起缓和筋脉之急,为佐使之用。仲景应用麻黄配伍甘草时后者的用量多在一两至三两之间,且一般情况下以麻黄: 桂枝: 甘草=3:2:1 为宜,根据麻黄用量多少可以适量进行调整。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麻黄类方治疗不同证候麻黄的配伍规律初步分析如下:应用麻黄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可以根据 3:2 的比例配伍桂枝以开泄太阳表邪;治疗寒热错杂的证候可以配伍少许升麻以宣透阳郁;治疗肺热咳喘证候可以配伍适当石膏宣肺清热,兼配合麻黄解表开郁;治疗少阴伤寒证则需要配伍附子、细辛类以内补命火,外散风寒;治疗肺逆咳喘证候时配伍适当杏仁与麻黄相须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白芍配伍桂枝可调和营卫,甘草可缓解药性,故多在麻桂配伍中加以少量白芍和甘草为佐使药,配合麻黄及全方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避免汗之大过而伤正。

应用禁忌

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黄。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 一般老人 、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 也应慎用麻黄 。

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 凡气虚外感风寒, 症见恶风恶寒 、气短乏力、动则自汗 、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 应慎用麻黄。

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 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 即使有胸闷咳喘, 也应慎用麻黄。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头痛 、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

凡心血虚衰 、心神不宁, 症见心悸、胸闷气喘 、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 应忌用麻黄。凡阴虚血热, 症见咯血、吐血、呕血 、尿血、便血、鼻衄 、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 虽证属外感风寒, 或见咳嗽胸闷, 也应忌用麻黄。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

药理研究表明, 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 凡有心情烦躁、易怒 、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 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 甚至尿潴留或尿闭, 故凡小便不畅 、尿少不通者慎用。

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 : 水煎剂每日3~9g, 一般中毒剂量为30~ 50g, 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 、震颤及心绞痛发作, 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 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

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甙药物合用, 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今天关于“风湿痛药酒含有什么成分的?分别发挥什么作用?”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文章评论

关于本站

六六文章网

本栏推荐

  • 如何减缓在办公室久坐带来的疲劳?

    如何减缓在办公室久坐带来的疲劳?感谢大家在这个如何减缓在办公室久坐带来的疲劳?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文章目...

  • 中药白前草功效、作用,以及它的成分适用于什么药品?_2

    中药白前草功效、作用,以及它的成分适用于什么药品?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中药白前草功效、作用,以及它的成分适用于什么药品?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中药白前草功...

  • 养胃食疗的方法有哪些?

    养胃食疗的方法有哪些?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养胃食疗的方法有哪些?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文章目录列表:养...

站长推荐

  • 如何减缓在办公室久坐带来的疲劳?

    如何减缓在办公室久坐带来的疲劳?感谢大家在这个如何减缓在办公室久坐带来的疲劳?问题集合中的积极参与。我将用专业的态度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实践经验,以帮助大家理解和应用相关概念。文章目...

  • 中药白前草功效、作用,以及它的成分适用于什么药品?_2

    中药白前草功效、作用,以及它的成分适用于什么药品?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中药白前草功效、作用,以及它的成分适用于什么药品?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中药白前草功...

  • 养胃食疗的方法有哪些?

    养胃食疗的方法有哪些?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养胃食疗的方法有哪些?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文章目录列表:养...

微信号